当前位置:林则徐纪念馆 -> 资讯 -> 文明之风
分享到:
第137期“文化讲堂(道德讲堂)”《扎根基层29年,甘当服务三农的老黄牛——爱岗敬业模范周福红》精彩回顾
发布时间:2024-03-19浏览量:

为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318日下午,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第137“文化讲堂(道德讲堂)”《扎根基层29年,甘当服务三农的老黄牛——爱岗敬业模范周福红》在多媒体厅举行,全馆干部职工参加学习。

 

道德讲堂现场

“解读家风家训”环节,宣讲员讲述了王东槐的家风。王东槐,字荫之,又字树声,号次屯,谥号文直。生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卒于咸丰二年(1852年),山东滕县盖村人。他自幼勤学笃行,1846年任乡试内场监试官时,作《监试记》,总结了科举考试规章典仪,这为研究晚清的科举制度提供了难得史料。他为官清廉正直,情系民生,“忠鲠敢言,守正不阿”,为朝野称颂。直至今日,在滕州市西门里街,王文直公专祠犹存,称“王家祠堂”。祠堂前院竖立“御赐碑”,刻光绪帝御赐碑文,称赞王东槐人品正如其谥号“文直”一样——“勤学好问曰文,敏行不挠曰直。”王东槐一生为国尽忠,死而后已,成为了盖村王氏家族的典范。他们世代恪守家训,人才辈出。现如今,王氏家训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彰显着人文熏陶的强大影响力和生命力。

 

宣讲员讲述道德模范周福红事迹

本期“学习道德模范”环节,宣讲员讲述了周福红的事迹。周福红,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29年来,周福红坚守服务“三农”一线,研发全国首台数字化测土配方机,帮助12.5万农户亩均增产7%;建立148个农业技术“拇指服务室”,发挥农民贴身专家作用,缓解“最后一公里”农业科普难问题;推动当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加工、销售艾草年产值近19亿元,助力农户增收。周福红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安徽省劳动模范、“心动安徽,最美人物”等荣誉。

1994年,周福红进入明光市土肥站,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扎根基层29年,他每年下乡不少于200天,手机24小时不关机,无论严寒酷暑雨雪霜冻,只要接到农户的求助,他都最快的速度到,帮助解决问题。“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周福红说,他将在希望的田野上接续奋斗,践行服务“三农”的时代使命,播撒更多科技兴农的种子,和乡亲们一道奋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在学习周福红的先进事迹后,我馆员工发表了心灵感悟:周红福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与农民打成一片,热心传播技术,真心服务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位共产党员恪尽职守、献身农村、为民服务的诺言,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把满腔的爱播洒在这片热土上,带动了明光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品味国学经典环节

“品味国学经典”环节中,大家对国画四君子更深入的了解。国画四君子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其品质分别是:傲、幽、澹、逸。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材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梅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

 

品鉴美文好书环节

此次“品鉴美文好书”环节,全馆员工一同鉴赏了著名作家刘震云的一部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该书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探讨了中国底层民众在苦难中寻求真理和尊严的过程。小说通篇叙事简约生动,文字幽默风趣,没有说教、没有道德绑架,更没有粉饰社会、博人取眼球,通过娓娓道来的笔法阐释了人生中“出走”和“回归”的大主题,由此试图追问横在东西古今之问的现代中国的“大历史”。

“倡导文明新风”环节,全馆员工通过观看“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教育视频,深入了解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的危害,进一步增强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坚定水资源保护,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维护河湖水生态,传播节水新风尚。

林则徐纪念馆版权所有 © 2019 林则徐纪念馆    闽ICP备13007429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469号       访问总量:329495    今日数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