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林则徐纪念馆 -> 研究 -> 学术成果
分享到:
不求人知 尽其在我——侯官廉吏林靖光
发布时间:2024-02-27浏览量:

偶因洗砚一染指 除却栽花不折腰

——林靖光自撰联

月留清俸资家少 岁计阴功及物多

——林则徐赠林靖光联

林靖光联句

林靖光(1784-1839),字和人,一字梅甫,福建侯官人,上街六桥林氏,父林钟英,胞弟林朝光,妹夫杨维屏;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科福建乡试中举,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大挑一等;二十五年任直隶正定府获鹿县知县,道光二年署定兴县知县,道光四年(1824年)调任井陉县知县,六年调任顺天府宝坻县知县,八年调署顺天府大兴县知县,九年升署顺天府涿州知州,十二年调补大名府开州知州,十六年升补易州直隶州知州,十九年(1839年)在易州任内病故;著有《畿辅从政录》《武夷吟草》《北游吟草》《燕台吟草》,皆轶。

春水绉怜卿有意

秋花淡伴我无言

少年时期的林靖光曾与林则徐一起参加童试考取秀才,嘉庆六年(1801年),18岁的林靖光考中举人,年少得志,一时风光无限;旋即又困顿科场,屡次会试不中,客居崇安谋馆事。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九月,同乡进士林元英晋京途经崇安,受到林靖光热情招待。林元英《漱石斋吟草》记载:二十九日,天日晴朗,梅甫邀作武夷之游,即溯九曲溪往星村。游至响声岩空谷传声石刻前,梅甫大咳一声,山鸣谷应,读石壁“南无阿弥陀佛”石刻字,壁内如声相应,数人连声曰:“南无阿弥陀佛”,壁内亦连声相应,一片和南,空山中居然梵呗响也。携得百了炮数十联,火发轰然,声连数里。梅甫问今日之游乐乎?曰:乐矣!殆神与天游也……(十月)初四日,偕穆齐访莲仙,于梅甫客榻,素静天然,不假修饰,洵一可人也。观梅甫旧赠楹句,云:春水绉怜卿有意,秋花淡伴我无言。风情可想,宜乎穆齐、梅甫颠倒流连矣,席间鏖饮甚欢,复大醉……初七日,再到李莲仙家鏖饮大醉,梅甫连日居停主人也。

武夷山

林靖光虽徜徉于武夷山诗画交融的美景,但未曾耽乐。他以自撰联警醒,春水拂波似怜情,秋花烂漫若寂寥,这是一名落第举子的幽怨心境,更是壮志未酬的不甘。

对于林靖光来说,武夷山的时光和风景仍是值得留恋回味的。出仕后,他在直隶给崇安旧雨萨梅修的诗中写道:“关河未便鱼书滞,山馆何堪蜡炬消。昨夜归心逐剑水,醒来犹觉梦魂摇。春风折柬忆相邀,九曲溪头拍掌招。难得名山逢益友,直思往事到今朝……枯坐小窗心似水,不知城市有尘嚣。”

武夷山培养了林靖光旷达脱俗、不落尘世的品质,这也是廉吏的共性。

不求人知

尽其在我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林靖光晋京参加大挑,列为一等,分发直隶以知县用。时人员壅滞,至嘉庆二十三年六月,直隶候补及大挑知县共计尚有三十六员。林靖光只得暂居京城、保定等地,办理受委临差,郑祖庚《侯官县乡土志》载“谳狱多所平反”。嘉庆二十四年春,林则徐考差得委云南乡试正考官,离京南下前,林靖光叙别林则徐,并于次日致信一封,附赠行诗六首。林则徐于旅途复信并回诗《寄酬梅甫二兄大人赠行之作》,回忆了同乡聚会的热闹气氛:“分符难得近神都,燕市频招旧酒徒。绮陌香泥晨挈榼,纸窗残雪夜围炉。客中情味乡音密。醉里歌呼礼数疏。人海狂名容我辈,襟怀未与少时殊。”

林则徐

林靖光偶与福州同乡们聚会,参加了杨庆琛在京组织的“击钵吟”活动,曾元海《击钵吟偶存》就收录一首林靖光的诗《朱陈村》:“齐眉恰好联秦晋,觌面何须避尹邢。婚对易谐风俗古,两家儿女上丹青。”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十二月,林靖光出任直隶正定府获鹿县知县。道光二年(1822年)署定兴县知县。初入仕途,林靖光就立志廉洁自律、忠国爱民,梁恭辰《北东园笔录续编》记载:林梅甫州牧宰直隶定兴时,将赴任所,距城二十里之北河店,杨椒山先生坟茔在焉。林拜祷于坟下,云:“惟公忠国爱民,某甫莅兹土,誓以兼爱立心,如有稍涉贪残,惟神鉴之。”

道光四年(1824年)二月,林靖光调井陉县知县,任内培植文教。井陉县教谕宅年久荒废,林靖光捐资买下东门成宅,内外堂室十余间,辟为新的教谕署,同时力除县衙里祸民的污吏。《重纂福建通志》良吏传记载:“甫涖任即请革差局之病民者,邑绅诬控于大府,靖光力持之,卒如其议。”道光六年(1826年)八月,林靖光调任顺天府宝坻县知县。

《重纂福建通志》

后来,林靖光在致好友郭梦龄的信中回忆这段仕途时说:“弟嘉庆二十二年初到直隶,时人海茫茫,眼光如涛,熟视若无睹。因用十年面壁之功,不求人知,尽其在我。后渐渐各宪以为可量移繁剧,两与保荐,寸进有阶,颇得坦平之路。”

正是这般不求人知、尽其在我的政绩观,林靖光十年如一日,实心任事,为民谋福,斐然功绩不言而喻。

行其心所安

期于物有济

道光八年(1828年)十月,林靖光获卢荫溥(吏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尹事)保荐,调署顺天府大兴县知县。大兴为京县,知县品阶正六品。九年六月,又经卢保荐,升署涿州知州(从五品)。涿州无义学,林靖光捐廉俸,首创义学,资助贫寒童幼读书识字。吴凤山《涿州志》载:“城内义学在书院旁,各为一院,道光十四年立。先是前知州林靖光以涿既立书院必应有义学培植童幼而苦无经费,乃自捐廉俸,按月给师徒膏火,并函致两广制军卢坤(涿州人)共襄义举,后林牧升开州,犹按时寄涿。”

友人对此不解,林靖光在给好友郭梦龄的信中表明心迹:“有友人问光居官廿余载,家无负郭之田,书院义学所费万余金,何不留一半为子孙买田产之用?即如现在书院添建房屋,又耗数百金,似可省之,以为置产之需。弟默然无以答,付之一笑。但云:行其心所安,期于物有济,他非所计也。质之高明,当以弟为迂拙欤?”林靖光克己助学,以兼济天下之志,行心安坦荡之事,堪称一代廉吏。

道光十一年(1831年)六月,林靖光署理遵化直隶州知州,十二年六月调补大名府开州知州。在开州任上,林靖光治理硝河,清光绪《开州志》记载:“道光十五年,州牧林靖光亲率临波十八庄分工疏修,复丈量顺河内地十余里,作价每亩大钱三千,河无水时仍令地主耕种,不准平毁河道。”嘉道年间的开州,邪教、盗贼盛行,盗匪们私造枪炮,聚众祸民,扰乱地方,前任知州张良志就因盗案疏防被革职。林靖光上任后,用计在滑县擒获拒捕逃逸的盗魁梁广成,又陆续缉捕大盗二十余人,皆伏法,任内再无大盗扰事,民稍安。

《开州志》

偶因洗砚一染指除却栽花不折腰

道光十六年(1836年)六月,林靖光以卓异升任易州直隶州知州(正五品)。清代《楹联补话》记载,林靖光见署中桂花飘香,便在仪门题写一联:“召伯他年棠有荫;窦公故里桂犹香。”以古之名臣和桂之清雅,抒怀风雅高洁之向。林靖光亦在易州署衙书室题二联:“偶因洗砚一染指;除却栽花不折腰。”“读书原是福;饮酒亦须才。”官场鱼龙混杂,风起云涌,林靖光以联表明自己二十年来坚持的廉吏准则。道光十九年,奉命修昌陵太平峪守兵营房,以劳卒于官。道光二十四年,道光帝旨予林靖光入祀名宦祠。

《重纂福建通志》良吏传这样评价林靖光:“靖光所至,重力田,省徭役,水潦蝗蝻,不惮冒暑、雨周视。在井陉重建书院,在涿州创义学,在易州增学舍,于各邑亦亲课士、给餐钱、优奖赏。每乡试必行宾兴之礼,士类无不倾心。所著见经籍,别有《畿辅从政录》,梅甫诗草稿藏于家。”

林则徐也曾为其撰联:“月留清俸资家少;岁计阴功及物多。”从总角之谊到君子相惜,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对一代廉吏林靖光极为中肯的褒崇。

(来源:2024年2月27日《福州晚报》·李琪)

林则徐纪念馆版权所有 © 2019 林则徐纪念馆    闽ICP备13007429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469号       访问总量:252388    今日数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