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林则徐纪念馆 -> 研究 -> 左海讲坛
分享到: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第126期“左海讲坛”
《福与壶——活化利用“福文化”的若干思考》精彩回顾
发布时间:2023-09-18浏览量:
  “福”文化历史悠久,与中华民族同生,与中华民族发展同步,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精神寄托。千百年来,“福”文化以多种形式展现其生命力,演绎独特风采。为助力增进文化自信自强,916日,由福州市文物局主办、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承办的“左海讲坛”第126——《福与壶——活化利用“福文化”的若干思考》成功举办。讲座特邀福建省圆瑛大师研究会副会长戎章榕与听众齐聚一堂,聊福、赏壶

 

戎章榕

戎章榕,福建省政协研究室原处长、福建省圆瑛大师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没有结束的逗点》《名镇名村览胜》《前行的痕迹》《心月孤圆》(中英文版)《空海入唐之路》等专著,参与编写图书《科学创新论》等。

 

讲座现场

讲座中,戎副会长围绕追溯源、论融合、聊思考三个方面讨论“福”文化内涵。他强调文字的重要性,文明的延续与传承紧紧依靠文字的发展。汉字不是生来称为汉字,而是在与其它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文字独有的特色,为其冠以本民族的名字。汉字背后支撑着它的是有顽强生命力的民族,是跨越千年仍然饱含活力的中华文化。而“福”字作为最古老、最吉祥、最受欢迎的汉字之一,它的含义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延伸、拓展、丰富,并得到生活化的呈现。

戎副会长提到文化的四个要素:境、物、事、人,而“百福壶”作为一种器具,是“福”文化落实到具体载体的呈现。讲座中,戎副会长邀请了“百福壶”的作者谢钟梁现场为大家阐述其创作理念、历程和心得。作为总设计师,谢钟梁老师从十年前便开始探索文化与瓷器的融合,欲把文字转化为陶瓷语言,力求“福与壶”的相得益彰,展现出人民幸福的美好寓意。

 

特邀嘉宾谢钟梁

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深沉文化基因,又是福建省的鲜明文化标识。戎副会长指出福建是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拥有多彩多样的“福”文化,积淀了得天独厚的“福”文化资源。他举费孝通先生的名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类比提出“福来福往,福上添福,福福相报,福满人间”的向往。他强调“福不徒来,福从建来”“有福来建,有福共建”。福文化只有根植民间,才能延续磅礴生命力。“福”文化只有转化利用,才能前景光明。壶中乾坤大,方寸天地宽,文化需要载体,传统文化要落地。戎副会长重点强调珍惜“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民间力量,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切实把“福”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新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最后,戎副会长提出两点提升,一是把“福”文化与提升福建形象结合起来;二是要把传播“福”文化与福建实力结合起来,让优势资源和美丽风景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现场观众与嘉宾合影

“福”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延续传承千年,源远流长,寓意深远。福字代表着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和物,象征着人们最质朴的心愿和期待。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码“福”文化,需以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方式去深化推动,不断增强人民对福山、福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福”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林则徐纪念馆版权所有 © 2019 林则徐纪念馆    闽ICP备13007429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469号       访问总量:329504    今日数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