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温州日报以“寻路改革――纪念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30周年寻访报道”为题,专版发表《福州:让古街坊成为“城市会客厅”》和《文化会让生活更美好》两篇文章,介绍了历史文化名街三坊七巷及林则徐纪念馆,阐述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留存文化的重要意义。关于文化,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孙家正曾说:“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
温州日报报道一:
十几年前,旧城改建的推土机曾经开到三坊七巷。所幸,福州人及时刹车,三坊七巷得以整片修复并成为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福州: 让古街坊成为“城市会客厅”
寻访小组走进三坊七巷。卓文俊 摄
本报记者 张健
假如你到福州旅游,有“城市会客厅”之称的三坊七巷是必到之处。
炎夏时节,本报寻路改革采访小组来到福州,第一站就是三坊七巷。倘佯于坊巷间,一个个独特的坊名、巷名,彰显着当年的风姿和荣耀;一处处粉墙黛瓦、飞檐漏窗、水榭歌台,诉说着一段段家国往事。
三坊七巷保留着中国都市最大的明清古建筑街区,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它以位于福州闹市中心的南后街为中轴线,沿街两旁的坊巷从北到南依次呈叶脉状排列,分别为西向的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向的杨柳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坊坊相连、巷巷相通,整体布局气势磅礴,建筑细节精致绝伦,体现了和谐内敛的儒家传统文化内涵。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这里名人辈出。从“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到戊戌六君子的林旭,从“船政之父”沈葆桢到黄花岗烈士林觉民,从启蒙思想家严复到作家冰心……一位位叱咤风云的志士仁人从这片鳞次栉比的闲庭深院走出,融入那群星璀璨的天幕,书写着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更为这片街区增添了厚重的人文积淀。
说起三坊七巷的前世今生,福州文新局主任科员陈毓彪如数家珍。他说,在开发和保护之间,福州曾有过曲折。早在1986年,福州就名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在上世纪90年代的城市改建躁动中,三坊七巷的部分建筑被蚕食。
顺着古色古香的衣锦坊漫步,巷尾处的衣锦华庭高档住宅区格外扎眼。这片街巷曾经被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出让给港商李嘉诚。所幸,福州人听见了古老文明在现代推土机下的呻吟,及时刹车,未拆建部分通过多番谈判得以收回。
类似的遭遇,还发生在郎官巷。
走在郎官巷,连绵雨水从小叶榕的枝叶间滑落,消融于青石板小径,使小巷尤显韵味深长。严复故居位于郎官巷西段,宅院里陈列的大量图文和实物,展现了启蒙思想家严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生。老宅有幸,不仅保留了建筑原貌,而且被列入第六批全国文保单位。然而,就在严复故居几十米处的郎官巷东段,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故居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楼群。
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时间成了最后的主人。站在剩下的大半条郎官巷里,我们只能望着雨帘中突兀的高楼,怀想昔日景象。
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快速发展的诱惑,福州最终选择了握住祖先的温情。1997年,福州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开启了保护历史街区的城市集体自觉。2006年,成立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作管理委员会,累计投入38.75亿元进行修复。陈毓彪说,修复中,大至整体建筑,小至一条梁柱,都充分听取专家意见,注重原生态保护,从而将一个杂乱破旧、遍布违章搭建的破败街区得以完整修复,人文与建筑风貌得以活态地传承、展示。
在抢救保护有形建筑外,三坊七巷管委会还着力挖掘传统民俗文化风情,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各类博物馆18个,非遗文化展示点24个。对老行当如花灯、裱褙、书坊、脱胎漆器等,采取低租或免租金方式引入,使它们重回故地。而对星巴客、麦当劳等洋品牌和现代业态,则要求装修风格必须仿古,融入街区风貌。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对此高度评价,认为三坊七巷是国内保留最好的、最有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工作给福州带来可观效益。据三坊七巷管委会副主任凌敏介绍,全面修复后的三坊七巷总占地面积39.8公顷,现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有157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5处,省级文保7处,名列国家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09年春节开街后,这里成了福州人的会客厅,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去年游客数突破900万人次。
记者手记:城在山里、山在城中,古巷交织、河汊蜿蜒、榕荫浓密,老福州与老温州神形相似。福州最终坚持了法规先行、政府投入、专家参与的保护之路,通过一幢幢古建筑,福州人记得住乡愁。
目前,温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进入攻坚阶段,保护好历史文化街区和村落是关键环节。让老建筑复活,不仅仅是修复一廊一柱一墙一池,更要挖掘文化积淀、再现气质尊严,留住那些可触摸的历史,留住文脉和记忆,留住城市的根与魂。
相关报道见5
温州日报报道二:
听林则徐纪念馆馆长谈福州人的“念旧”
文化会让生活更美好
红墙、黑瓦、蓝眉的林则徐纪念馆占地8500平方米,颇有气势。
福州的三坊七巷商贸发达,人来人往,热闹得让人有些倦。但只要拐到旁边的澳门路,一座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建筑物静默在路边,红墙、黑瓦、蓝眉,让人的心一下子沉静下来。林则徐纪念馆,像一位睿智的老人,默默守护着福州一方文化风情。
在夏日的午后,我们走进这座福州历史最悠久的纪念馆,与馆长陈继勇聊聊福州2000多年来的文化传承。
陈继勇颇有书卷气,20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化工作,半年多前开始担任林则徐纪念馆馆长。
在新疆、广东、陕西等地,都有林则徐纪念馆。陈继勇在比照各地纪念馆和梳理福州林则徐纪念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最近30年来,福州市对历史文化的重视。福州林则徐纪念馆的雏形是建于1905年林文忠公祠,1982年正式建馆,占地约3500平方米,“当时福州连博物馆还没有,我们馆肩负了纪念馆和市博物馆两大功能。”
面对现代文明的铲车,不少地方的旧城、故居被破坏或压缩,福州却把保护历史文化作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的高度来看待。陈继勇记得,当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出现矛盾,市委书记常常出面力挺首任福州市文物局局长,“你们就不要为难他了,文物保护好一项,福州文化就迈进了一步。”这以后,福州对博物馆的建设日益重视,各县市陆续建起自己的博物馆,大量专题博物馆诞生,如寿山石博物馆、脱胎漆器博物馆等,而且越往后规模越大越漂亮。2006年,福州颁布了全国最早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
2008年,在老城区的繁华地段,林则徐纪念馆开始往南、往西扩建。2009年完工后,纪念馆吸纳了附近几座明清古建筑,增加了几进几厅,占地面积扩至85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达3000多万元。同时,分散在外的林则徐出生地、林则徐故居也得到了保护,并打包组合成纪念馆体系。单体纪念馆,这样的大手笔,在全国也不多见。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福州人,陈继勇和他的街坊邻居对自己的家园有很深的情感,自觉保护意识都很强。他们是城市最贴身的“监督员”,关注着每个角落每一次的拆拆修修。
去年,福州形成了烟台山历史风貌区的修缮方案,并在福州市文广新局官网上进行征求意见。没几天,福州师范大学的一位老教授就找上门来。原来,他认为一处其貌不扬的老宅子很有保留的价值,却没被列入保护单位名单。接到意见,福州市文广新局以及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立即对这一老建筑进行调查,肯定了其价值,并补充进保留名单。
陈继勇告诉我们,位于福州最繁华地段的东街口百货虽然建筑本身没有什么文物价值,但半个多世纪来承载了一代福州人的记忆。为了地铁的建设,东百的一幢旧楼需被拆除,“报上公布消息后,每天都有市民从四面八方赶来与东百合影留念,上传网上。”
“文物部门时常接到老百姓的电话,说在哪里哪里看到拆房子啦、挖路面啦,赶紧派人看看有没有审批,是不是文保。”在陈继勇看来,老福州人很“念旧”,很爱惜自己的家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几年前,福州市委文明办主办福州城市精神评议活动,这句林则徐的名言被确立为福州城市精神。30年来,在众多沿海开放城市大力推进城市改建时,福州就像一位大度长者,在前进的路上认真守护自己与祖先的一脉温情,让她的人民生活得更有踏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