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福建日报刊发《<福州古厝>序》、长篇通讯《“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习近平在福建保护文化遗产纪事》、评论员文章《热爱文化的境界与情怀》,全面报道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关心和支持文物、古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再现了习近平同志担任福州市委书记、福建省省长时,重视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的点点滴滴,在福州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勾起无限回忆。
三山苍苍,闽水泱泱。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200多年的历史发展,积淀了她兼容并蓄的人文底蕴,彰显了她韵味绵长的独特魅力。
千年文脉代代传,滋养着有福之州,以及生活在这片热土的人们。20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断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全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护各项工作,倾心呵护着历史文脉的更好传承。采访时,福州不少老同志和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秉承深厚的传统文化,融合新的时代要求,不断彰显福州人文魅力,提升福州城市形象,为加快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重温一段历史
1991年3月10日下午,在三坊七巷召开的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上,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说:“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
――摘自福建日报长篇通讯《“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倾注的极大关注。”今年84岁的黄启权说,1990年5月,习近平同志调任福州市委书记仅两个月,就专门听取了关于党史、地方志和文物工作的汇报。
黄启权,退休前先后担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市地方志编委会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退休后,他被聘任为市政府文化顾问。如今,他的头衔是市博物馆名誉馆长。
“政府下大力气抢救文物,要从林觉民故居险被拆除说起。”黄启权说,那是1989年,杨桥路面临拓宽,位于此路黄金地段的市级文保单位林觉民故居、冰心故居被个别开发商“看中”,准备建设商品房。当时在一家工厂工作、热心文保事业的鼓楼区政协委员李厚威投书《福州晚报》“建议完整保留林觉民故居”,引起读者热议。
翻开1991年3月12日的《福州晚报》,一篇题为《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文物古迹和古城风貌保护工作》的报道引人注目,文中写道:“在林觉民故居,市领导详细了解了故居的历史和现状,察看了地形,当场责成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将这位辛亥革命烈士的故居修复……习近平同志说,福州是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搞好对文物古迹和古城风貌的保护是我们的责任。社会各界对这方面的问题很关注,省委、省政府领导也很重视。我们要以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搞好这一工作。”
提起这篇报道,黄启权记忆犹新。他说,1991年1月底,看到群众写来反映此事的信件后,习近平同志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保护好林觉民故居。报道中提到的这次现场办公会议,就是在批示作出之后召开的。现场办公时,时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强调,各级党委、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迹和古城风貌的保护工作,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市领导现场办公,给我们文化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鼓舞。”黄启权说,同年11月9日,林觉民故居修复竣工,并辟作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正式开放,成为全省首家辛亥革命纪念馆。
时任辛亥革命纪念馆馆长、今年68岁的李厚威,回忆起开馆盛况仍激动不已。“那天上午,习近平同志来剪彩,下午他又带了一批客人来,并亲自讲解。开馆一个月内,他来了三次,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抢救林觉民故居,在当时引发了一场文保“大震荡”。也就在那年,福州启动实施了多项全省乃至全国首创的紧急保护措施,首次对全市64处名人故居、历史纪念地和代表性建筑,比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挂牌。“到1992年1月,这64处场所全部挂牌。
至此,过去没有覆盖到的、没有列入文保单位的文物点都得到了保护。”黄启权说,此举成为全国首创。
同一时期,福州市启动修复的还有林则徐系列遗迹。林则徐,世界禁毒先驱,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福州是林则徐的故乡,是他出生、求学、成长以及晚年退养之地,也留下了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珍贵遗迹。1995年6月3日,林则徐铜像在白湖亭落成。同年10月启动维修林则徐墓地。1997年3月,林则徐出生地暨幼年读书处开工修复,6月30日竣工,7月1日开放。修复速度之快,令人赞叹。
做好文保工作,需要人力保证。1991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制从3人增至13人,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从无到有。毕业于厦门大学考古专业的林果,成为首任考古队队长。
“市考古队是1992年1月成立的,当时多个部门都在合并或精简,而考古队却逆势成立,至今仍是全省唯一具有法人地位的考古队。”林果告诉记者,考古队成立以来,在文物抢救、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也为后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开发以及“海丝”文化遗产保护及联合申报“世遗”立下功劳。
“当年市委、市政府解决文物事业的‘四个一’,值得称道!”采访中,众多文物工作者都表达这样的心声。“四个一”是什么?黄启权对此作了解释。
――一个局。1995年6月,福州市文物管理局正式成立,作为市直二级局,人财物相对独立,定编20人。福州在全省最早成立文物局,比省文物局成立还早,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也算比较早的。
――一个队。建立福州市考古队,1991年6月正式成立,定编8人。20多年来,福州市考古队在多个考古领域创下辉煌业绩,特别在西沙水下考古、“南海一号”沉船遗址、平潭“碗礁一号”等水下考古发掘工作,成果丰硕。
――一颗印。从1992年开始,城建项目立项时需要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加盖市文管会(后改为市文物局)的印章。
――一百万。过去,福州全市每年的文物修缮经费只是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8万元,1991年3月现场会议定,从当年开始,此项费用每年市财政拨款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
保护文物,法治保障是根本。在黄启权收集的资料中,记者看到了一份会议纪要,上面写着《1991年为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要办好7件实事》,其中就包括“修改《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这项工作。
“类似立法当时在全国都没有先例,要写什么,怎么写,这让大家摸索了好多年。”当时在市政府法制办工作、条例草案执笔人陈公文说,1995年6月,市政府法制办拟出了较为成熟的初稿,此后多次公开征求意见。
经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省人大常委会批准,1997年2月4日,历时8年、15易其稿的《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颁布施行,成为全国第二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方性法规。由于许多措施在全国具有开创性,法规受到了国家文化、文物、建设部门的高度肯定。
“这部法规不长,就24条,但每条都很管用。”全程参与该项立法的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官君璧说,立法针对我市实际,将文保“四个一”等好做法吸纳其中。法规还赋予人大监督权,依法保护,福州市的大致历史风貌得以保留至今。“这样的成果,得益于这部法规的贯彻实施。”
2002年5月,时任市文化局调研员曾意丹的专著《福州古厝》公开出版。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欣然为该书作序:“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的优良传统……我曾有幸主持过福州这座美丽古城的工作,曾为保护名城做了一些工作,保护了一批名人故居、传统街区,加强了文物管理机构,增加了文物保护的财政投入。衷心希望我的后任和全省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比我做得更好一些。”
这段话语重心长,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心潮澎湃。这,也已成为历届市委、市政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接力传承。
担起一份责任
1996年2月6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主持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林则徐系列遗迹修复、充实工作,决定成立林则徐系列遗迹保护、开发领导小组,同意纪念馆、故居、出生地作为福州市文物局的下属单位,归福州市文物局统一管理。会上还议定收回林则徐出生地。
――摘自福建日报长篇通讯《“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沿着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南后街,前往澳门路,就能看到林则徐纪念馆。这里原是林则徐祠堂,1982年被辟为林则徐纪念馆,1997年4月,林则徐纪念馆一期扩建竣工。
事实上,福州对于这位先贤的追寻脚步未曾停止。2003年5月,林则徐故居一期修复工程“七十二峰楼”动工,8月竣工。2015年,林则徐故居二期修复工程即将启动。待该工程完工,林则徐在福州的系列遗址也就完整了。
“如今,林则徐纪念馆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禁毒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化系统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是爱国教育、廉政教育、禁毒教育的极佳场所。”林则徐纪念馆馆长陈继勇说,此外,纪念馆还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教育活动。
发展经济与保护文物同等重要,这是福州市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度。“三坊七巷的修复保护工程,从2007年以来,福州市已投入40多亿元。”市文物局局长吴聿建说,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资源,到目前已修复完成26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06处历史建筑。这些年,三坊七巷还利用传统民俗节日,经常开展春节庙会、元宵灯会、中秋摆塔等文化活动,既传承了福州历史文化传统,又大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三坊七巷“活”了!吴聿建说,南后街的原有商业街市功能也得到了恢复,通过优惠政策,“米家船”和“青莲阁”裱褙店、“聚成堂”书坊、“木金肉丸”、“同利肉燕”、“永和鱼丸”等老字号正陆续回归。随之而来的,是纷至踏来的八方游客。
“挖掘传承福州的历史记忆、文化符号和本土元素,历届市委、市政府功不可没。这就是一种责任!”被誉为“最美志愿导游讲解员”的曾世康说,“生活在这样的一座城市里,我感到骄傲、感到幸福。”
保护历史,责无旁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挖掘文物资源内涵,重点抓好历史文化中轴线传统风貌整治,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新路子,呈现出文物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福建船政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和近代海军的摇篮,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起航点,也是中国走向近代文明的里程碑。她,曾开风气之先,创造了数十个“中国第一”,是中国人强国梦开始的地方。
有感于遗存保护的历史责任,2012年,福州启动船政文化新一轮建设工作。当年,“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列入福建省文化产业十大重点项目。经过不遗余力挖掘与保护,船政文化建设富有成效,百年船政气息日渐浓郁。目前,福建船政遗址群已建设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4A旅游景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福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2012年,福州提出将“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申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并启动申报工作。同年5月,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通知》,全面加强福州海丝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当年11月17日,国家文物局宣布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等九个城市联合申报)和三坊七巷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是福州市文化遗产项目首次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也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熠熠生辉的新丝路上,福州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继续做好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研究、文献挖掘和考古调查工作,进一步提高福州海丝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014年,福州先后成功举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市长(高峰)论坛、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福州分会场活动,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正式在福州上线。目前,福州正在积极申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
保护文化遗产决不仅仅是政府文化部门的具体工作,也是一代人的政治责任。据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福州市先后投入巨资,修缮完成了王麒故居、闽王祠、闽王墓等一批重点涉台文物,并完成了鼓岭历史建筑、陈氏五楼、高氏文昌阁、陈绍宽故居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工程。
“所有的修复保护工作,都是围绕文化遗产如何在这一代人的手上传承来展开的。传承历史、留住乡愁是我们文保工作者的责任。”现任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原局长杨凡如是说。
传承一种精神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前瞻性思想和观点以及开创性实践,既为八闽大地的文化传承和复兴注入了时代活力,也为后来者薪火相传传递文明之光铺下了坚实的道路。
――摘自福建日报长篇通讯《“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
“足以称之为东方城市设计佳例……体现了东方城市美学原则的代表”,这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吴良镛对古福州城的评价。
20多年薪火相传,福州的千年文脉如同榕树般扎根,并再现闽都古城气韵。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岳在调研文物古迹保护修复情况时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精神的家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切实保护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并与旧屋棚户区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等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开发工作,进一步彰显福州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着力打造底蕴深厚、魅力彰显的历史文化名城。
翻开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若以三坊七巷为中心的话,那么这几年来,一个个条例、办法、规划的编制,一条条历史街区、风貌区的修复、整治、建设,再小到每一个文物、遗迹的保护、发掘、申报,正从中心如开枝散叶般勾勒出福州“城在山里、山在城中,古巷交织、河汊蜿蜒、榕荫浓密”的古城风貌。
昨天,三坊七巷管委会副主任凌敏和平常一样在办公室里忙碌着。2012年,他从湖南来到福州。那一年,福州首次步入世遗大门,三坊七巷和“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一同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举城欢腾。
在凌敏看来,2012年是福州系统铺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的又一重要节点,“第一件大事就是建章立制,成立专门机构,为全面保护和修复工作保驾护航”。
2012年4月30日,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市领导杨岳、杨益民分别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统筹协调规划和建设工作。2013年10月1日,新修订的《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公布实施。随后,福州市全面铺开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等我市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保护修复工作。
市长杨益民在调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时提出,要进一步深化保护规划编制,加快实施保护修复,加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管理,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高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
在编制名城保护规划方面,继《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之后,实施《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等一批规划。同时,由市文物局牵头制定名街、名镇、名村保护建设规划方案,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展示形象的名街、名镇、名村。2014年10月17日,《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20)获省政府批准公布实施。
吴聿建说:“按照保护规划思路,就是把三坊七巷、朱紫坊、乌山、于山、乌塔、白塔等有机整合,形成‘两山两塔两街区’文化特区的概念,打造福州历史文脉的核心。”
目前,乌山、于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整治工程已全部完成。按照计划,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工作将于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2014年8月21日,市城市规划委员会2014年第三次会议研究了于山北坡保护和整治工程方案,提出要抓紧推进于山与朱紫坊的有机衔接。借助修建地铁的契机,三坊七巷与朱紫坊之间未来也将修筑地下通道予以连接。这些重要节点打通后,“两山两塔两街区”将实现相互连通。
冶山、冶城区域考古挖掘也值得一提。2012年,福州考古队工作人员在地铁1号线屏山站工地施工时,意外发掘出大量古代建筑材料及珍贵文物,初步判定为2000多年前闽越王城的宫殿遗址。“目前考古发掘的研究论证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市考古队工作人员蔡喜鹏说,该区域将待地铁建设告一段落之后,重新展开考古发掘,为下一阶段冶山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福州鼓岭,算得上是福州的新名片。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讲述的一段“鼓岭故事”,感动了中美两国人民,也把“藏在深山人未识”的鼓岭带进了世人的视野。此后,市委、市政府着手实施鼓岭保护修复和综合整治计划。2013年,鼓岭完成历史建筑修复及设施建设。
将时间后退,空间南移,2013年10月,又一历史文化街区――上下杭启动保护和修复。2014年4月,位于上杭路100号的福州商务总会馆旧址成为首个启动修复的文保点。昨天,记者走进修复现场,只见会馆沿彩气山依次铺展开来,亭台楼阁错落有致。会馆的主体建筑修复工作2015年春节前有望完成。
再将目光向外扩散,仓山烟台山历史风貌区、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也已全面启动修复建设。目前,市规划局正在着手编制林浦、阳岐、螺洲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及其他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以完善名城保护规划体系,为名城保护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保护和开发齐头并进,相得益彰。2013年10月,福州文化旅游投资集团应运而生,搭建起新型文化运营平台。文投集团董事长林敬金说,目前,集团正在着手整合现有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打造“一山(鼓山、鼓岭)一水(温泉)一古城”的旅游品牌,将福州提升为知名旅游目的地。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福州的精神文化坐标上,与其历史脉络一一对应的是丰富的人文资源。
今天,当我们走进林则徐纪念馆,可以强烈感受到林公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和“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以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当我们来到戚公祠,戚将军带领着戚家军杀得倭寇丢盔弃甲的战史,令人振奋与自豪;当我们来到马尾昭忠祠,福建水师遭到法国军舰突袭奋起反抗的悲壮历史历历在目,船政精英自强不息、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精神,正激励着后人前进;当我们来到开元寺,先人掌握高超的冶铸技术重现眼前,散发出的是古建筑丰富的人文内涵;当我们走进严复故居,可以强烈感受到严复的“寻求富强”的启蒙思想、纵览天下的家国情怀、“会通中西”的文化理想,激励着我们奋发进取。
正如福建日报评论员所说,“这些遗产见证了祖先的英勇和智慧,也记录了悲壮的奋斗与牺牲,保存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我们由此与古代的英雄有了心灵的感应,与中国的历史有了精神的沟通,感情上得到了安慰和充实,这些古建筑乃成为我们心灵的寄托。”
历史,赋予了千年榕城辉煌的昨天,已然成为福州人民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今天,在追寻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千年榕城将秉承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汲取先行者的智慧和营养,在继承与发展的路上,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全力推进福州新区开放开发,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推动省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打造有福之州更具韵味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