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林则徐纪念馆 -> 资讯 -> 媒体关注
分享到:
中国名人故居专委会主编的《名人故居通讯》刊登介绍我馆林则徐文化品牌建设经验文章
发布时间:2019-02-20浏览量:

  【按语】近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主编的《名人故居通讯》(2018年第4期,总第16期)“馆长心语”专栏,发表主题文章《聚焦新时代文化需求 打造林则徐文化品牌》,以访谈形式邀请我馆馆长陈继勇介绍我馆基本情况和林则徐文化品牌建设经验。

�剧��1.png

《名人故居通讯》是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官方内部资料,由陈云纪念馆主办,致力于为名人故居专委员会全体成员提供信息传播、工作交流、学术研究的综合平台。“馆长心语”专栏以访谈或自述形式,邀请文博馆长阐释人生、学术、业务思想,体现行业价值导向,每期1篇。我馆作为专委会成员单位,有幸受邀本期访谈,下面请随小编一起来看看陈继勇馆长究竟介绍了我馆哪些特色与亮点吧。

灏���.jpg

聚焦新时代文化需求 打造林则徐文化品牌

  ◎陈馆长,您好。第八届“博博会”在福州举行,让更多人认识了福州,认识了林则徐纪念馆。首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林则徐纪念馆的基本情况呢?

好的。林则徐纪念馆位于福州繁华的市中心(鼓楼区澳门路16号),与福州市地标“三坊七巷”毗邻,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展示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驱,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生事迹的人物类专题纪念馆。

�剧��2.png

林则徐纪念馆正门

�剧��1.png

林文忠公祠内“树德堂”

�剧��2.png

林则徐出生地(位于鼓楼区中山路19号)

1961年,林则徐纪念馆在1905年建成的“林文忠公祠”基础上开始筹建,1982年成立,1983年元旦对外开放。建成以后,主要负责“林则徐宅与祠”(即林则徐出生地、林则徐故居和林文忠公祠)的保护和管理,承担林则徐系列文物的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及展示工作。

�剧��3.png

�剧��4.png

馆内游人如织

现在,林则徐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禁毒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文化系统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等。近年来,纪念馆的人气年年攀升,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2017年总参观量突破了百万人次大关。

◎不久前公布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中,林则徐纪念馆榜上有名,恭喜我们馆获得这一荣誉,能否请陈馆长分享一下,林则徐馆在未成年人宣教工作方面有哪些好的理念和做法?

谢谢。我们非常荣幸地成为377家“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这次评选福建省入选的有10家,我们馆是福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这个荣誉既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把未成年人宣教工作作为纪念馆实现教育功能的重心和主体,不断寻求新的突破。

�剧��5.png

�剧��6.png

�剧��7.png

�剧��8.png

林则徐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

在教育内容上,我们重点讲好林则徐故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撰写讲解稿,精心打造《禁毒先驱林则徐》《少年则徐的励志岁月》和《林则徐家风故事》讲座课程,以及“林则徐禁毒图片展”“少年才俊林则徐展”等,充分展现真实、立体、丰富的林则徐形象。

在教育形式上,我们倡导颇具适用性的研学(研究性学习,又称探究式学习)理念,将林则徐元素融入到DIY手刻橡皮图章、彩绘纸伞、彩绘花灯、彩绘团扇、剪纸、拓片制作、互动游戏等系列课程,让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实践中,快乐地传承林则徐精神。

�剧��9.png

�剧��10.png

“林则徐家风展”进校园

�剧��11.png

�剧��12.png

两届“小小讲解员夏令营”活动

�剧��13.png

�剧��41.png

�剧��42.png

2019年首场研学之旅书法艺术研学班活动

在宣传方式上,我们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与30多家学校建立了共建关系,并专门针对未成年人推出常态化的林则徐文化品牌活动。每年的“小小讲解员夏令营”“我们的节日”“国际禁毒日”系列主题活动,吸引了大量中小学生走进纪念馆;“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林则徐精神进校园”活动持续4年多来,已经走进了50多所学校,以展览、讲座和DIY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使5000多位学生受益,深受欢迎,也被评为了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先进单位”。

◎您刚刚提到的“讲好林则徐故事”“林则徐文化品牌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追求创新,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这个特点是否还体现在咱们馆的其他方面?

是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使命、新要求。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我们更应当与时俱进,让文物“活”起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林则徐无疑是这些仁人志士中杰出的一员,是民族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他爱国为民、敢于担当、勤政务实、开拓创新、清廉自律、放眼世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如何更好地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打造出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林则徐文化品牌?近年来,我们紧跟时代步伐,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

第一,“展出去”

陈列展览是核心竞争力。我们原有的“林则徐史绩展”立足本馆,不仅展示林则徐文物,还采用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展现林则徐的一生事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们没有满足于馆内的固定展陈,近年来还集中打造了一批与时下文化热点相结合,专题性更强的林则徐主题精品展览,如“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林则徐廉政事迹展”“清廉自律 慎守儒风――林则徐家风展”“‘林则徐在新疆’展”“林则徐文物精品展”“林则徐系列遗迹保护修复回顾展”等。这些展览走进北京、新疆、辽宁、江苏、广东、贵州、陕西、台湾、澳门等全国各地巡展,单场展览的参观人数最高达15万多人次。

�剧��16.png

�剧��17.png

壁立千仞 无欲则刚――林则徐廉政事迹展

�剧��18.png

�剧��19.png

�剧��20.png

清廉自律 慎守儒风――林则徐家风展

�剧��21.png

�剧��22.png

“林则徐在新疆”专题展

�剧��23.png

�剧��24.png

林则徐系列遗迹保护修复回顾展

  第二,“深挖掘”

我们通过不断地深入挖掘,发现林则徐身上的特质与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不谋而合,即“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此,从2014年开始,我们着手打造了集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案例教学等为一体的特色党性教育示范基地,涵盖六个环节。基地开设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上百家单位团体、200多批次、近万人次参加了活动,广受学员好评。我们也因此被确定为福州市特色党性教育实践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示范点。

�剧��25.png

�剧��26.png

�剧��27.png

�剧��28.png

“六个一”特色党性教育活动

第三,“多样化”

参与既是一种乐趣,也是未来博物馆(纪念馆)发展的趋势。我们希望广大观众来到纪念馆,不单有看的东西,还能参与其中,收获各种新的体验。因而,我们一直努力把纪念馆的社会教育活动经常化、正常化,用丰富多彩的活动赢得更多“回头客”。“左海讲坛”及其林则徐出生地分坛活动是我们每月定期举办的公益讲座活动,主题涉及文史、时政、民生,以展览搭配讲座,演讲与讨论、表演等相结合的创新方式,做到贴近群众、雅俗共赏。2013年至今举办80场,形成了固定“粉丝群”。而“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则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点亮百姓的文化生活。

�剧��29.png

�剧��30.png

�剧��31.png

“左海讲坛”公益讲座活动

�剧��32.png

�剧��33.png

�剧��34.png

�剧��35.png

“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

第四,“联”起来

在当前“互联网+”新时代背景下,文博行业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林则徐纪念馆也在努力改善现有的设施,比如设置虚拟现实VR体验中心,生动再现林则徐虎门销烟等场景,设置多媒体触摸一体机,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地展示藏品和林则徐事迹。同时,我们还运用网络新媒体的方式,扩大林则徐精神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与福州新闻网合作,融入H5、动新闻等方式,推出“纪念林则徐大型系列专题报道”,屡获“福建新闻奖”。

�剧��36.png

虚拟现实VR体验中心

�剧��3.png�剧��4.png

我馆微信公众号

�剧��38.png

福州新闻网“改革开放以来福州林则徐遗迹

保护与开发利用回顾”专题

◎作为一馆之长,您认为今后在提升林则徐文化品牌上,还有哪些新的思路和想法?

�剧��40.png

2015年,第一届“林则徐纪念机构联谊活动”在福州举行

林则徐是福州的十大文化名片之一,也是享誉国内外的世界名人。他为官三十多年,历官十四省,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我想,今后要想把林则徐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整合海内外资源,充分发挥联动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其实早在2015年,我们就策划发起了“林则徐纪念机构联谊活动”,先后在福州、澳门、新疆举办了三届,这一项活动也将在今后持续进行。明年,在虎门销烟180周年之际,我们还将与广东鸦片战争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新疆伊犁林则徐纪念馆、陕西蒲城林则徐纪念馆合作举办“4馆联展”,争取把林则徐精神推向更广阔的天地。

林则徐纪念馆版权所有 © 2019 林则徐纪念馆    闽ICP备13007429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469号       访问总量:257066    今日数量:0